接着说抵权益,大抵有七种情况,三是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跟处置子公司一样分为三种情形,即一次购买、权益法转成本法转,公允价值转成本法(合并报表层面与一次购买没得差)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即非同控),划分同控与非同控的意义,离不开接下来引入的这个概念:商誉
商誉=初始投资成本(花的钱)—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份额(剔除不可辨认的商誉后评估师折腾一波认为值的钱)
不妨瞅瞅准则讲解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原则及商誉面面观》
文邹邹一点:合并商誉是被购并企业某种特长(比如客户资源,比如品牌名声)而形成的一种无形资产价值在合并时予以确认的可计量的支出
商誉是一个很美妙的概念。B 乎有句话,感受不到数学公式美妙的人,就没得成为一代大师的潜质据说,在美利坚,商誉别称正商誉,列示于无形资产项目之下得在预计的有效年限内予以摊销,最长的摊销期限为 40 年
据说,在大不列颠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只可将其作为可摊销资产,并且除特殊情况合并商誉可按 40 年的最高年限予以摊销外,一般情况下摊销期不得超过 20 年
据说,在三哥手中,合并商誉既可作为一项可摊销资产,在不超过最高法定年限内进行摊销,又可直接冲减控股公司的股东权益。诶,就是玩。
诶,我就感受不到商誉的美妙,直接开干吧,一次购买
A 合并层面将子公司账面价值调整到公允
借:资产(评估减值则换所,评估减值则相反)贷:资本公积(why)
资本公积是个如管理费用、其他往来一般的垃圾桶,报表每个板块都有垃圾桶的美妙我倒是感受到了
整个分录层面 why 一下:母公司确认的长投是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而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对应的是资产减负债(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所以两者门不当户不对,直接抵抵不完
and 这里得考虑递延所得税
准则说非同一控制合并是以公允价值即市场价值确认取得资产的价值,在这种情形下通常会确认新的资产,并会产生应纳税时间差异,对未来应纳所得税产生影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准则又说商誉初始确认时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就尽 TM 扯犊子
如果你没 get 到,可以瞅瞅东奥会计在线的《二驴说漫画|三分钟读懂递延所得税!》
B 抵消购买日抵权益借 股本=账面数
资本公积=账面数+评估增值(减值)数
其他综合收益=账面数盈余公积=账面数
年初未分配利润=不如倒挤=购买日的未分配利润
商誉=上头的公式,负商誉就搁贷方
贷 长期股权投资= 花的钱, 这个里头含了商誉, 所以不能按比例分割
少数股东权益=净资产公允价值*股权比例
这其实是一个美妙的等式,是很单纯的数学问题,不是拉马努金那种神之一手
C 还记得啥也没发生么,将购买日至期末的所有权益变动,该剔的剔,该冲的冲
但是,存在评估增值的话需要额外处理
举个粟子哈,购买日,俺爹的厂子里一堆机床,账簿里记载曰固定资产 100W,评估师说这可是宝贝呀,我们按收益法一捣鼓,至少值 200W
借:固定资产=200-100W贷 :资本公积=100-25W
递延所得税负债 25W
俺爹的机床在账簿里还是 100W 能理解吧,因为账面价值调整到公允这样的分录是合并层面调整的,那俺爹的机床接下来的后续计量(说白了就是折旧)也是按 100W 在折,所以我继续在合并层面将增值的 100W 折旧没毛病吧
故而
借:管理费用=10W(折旧的四种算法都会趴,我这里拍脑袋拍个数)贷:累计折旧=10W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2.5W(与购买日借贷方向相反,这玩意本来就是暂时性差异,
税率不变的话 T 字账是要趋于 0 的)贷:所得税费用=2.5W
权益法转成本法相较一次购买多了两步 A 将原股权调整到公允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购买日原股权的公允价值-原股权的账面价值)
贷:投资收益
why:站在合并报表角度,取得的成本法核算的长投的初始成本是原来的权益法核算的长投的市场价值+新增投资支付的市场价值。然个别报表当中,原来的长投是采用权益法核算,体现的是账面价值,不一定等于公允价值,即前头讲过的门不当户****不对
B 将原股权之前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结转到投资收益借:其他综合收益
借:资本公积贷:投资收益
why:权益法核算的长投持有期间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和其他权益变动在个别报表****不需要转出,在合并报表中需要转出,一天天在这逗我玩呢
在个别报表中,因为转换前后都是长投,相当于长投一直存在,还没有处置,所以就不要转出来,只有在处置成本法核算的长投时才需要转出来。
在合并报表中,合并进来时一开始就是成本法核算的长投,之前的权益法核算的长投是不进入合并报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