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要搞懂质控想要说表达什么。中国文字的博大精神,有时候写出来的和表达的意思之间要准确理解。比如: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要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关键是要跳过字面的本意,抓住实质,实质就是 冬天夏天究竟该穿多少衣服。所以答Q 时候也一样,不要纠结于字面的本意,而要抓住质检 Q 的实质
所谓的 Q 的实质,就是质控为什么要这么问你?TA 担忧的点在哪里?把这个实质抓住了,事半功倍;如果这个实质没弄明白,鸡同鸭讲
比如下面的这个之间的 Q:
Q:应收账款明细表中,XXX 公司的应收款账当期期初 30 万,借方发生 100 万,贷方发生 110 万,期末余额 20 万,账龄划分仍在一年以上,是否准确?
A:经过询问和测试,账龄划分是准确的。
这个就好像夜里和姑娘看电影出来,姑娘说我有点冷。如果你紧了紧身上的衣服说:我也有点冷。
恭喜你注孤生。
质控是真的想知道是不是准确的吗?TA 是在含蓄的提醒你,是不是哪里有 矛盾了,当期发生而账龄还在 1 年以上,必然是有其原因的。所以你答复的 Q 的要点是要把这个原因解释清楚,而不是告诉一个结果:
A:X 公司的回款采用逐笔核销,每笔回款均能够对应到发生额。期末余额对应的款项为上一年度 XXX 合同对应的业务,由于合同约定需在工程质保期过后才能付款,因此该笔款项账龄准确划分应为一年以上。
如此,质控便能解除心中的疑惑
一般来说,质控的问题大概可分为这几类:
一、对重点问题保持日常关注#
重点问题通常包括函证、盘点、截止测试等等。在这类问题上,通常质检会评判你的审计程序是否按照准则要求执行(如对已销户账户的函证和底稿记录),以及是否能够覆盖风险。比如盘点覆盖率是否足够、函证是如何控制及记录的,重点想关心的是有关的程序是否按照准则要求履行。
这一类比较常见于计划阶段对审计计划的复核,或者报告阶段对于总结的复核。有时候会显得比较“面”一些,有些宽泛的感觉,有时候让回答的人感觉无从下手
比如:
存货盘点覆盖率较低,是否能够证实存货的存在性认定。
这一类问题的要点关乎到审计程序本身。答题时,首先要讲我们选择的审计 程序(性质、时间、范围),接下来,要说明审计程序预期达到的效果,如果是程序已经执行完毕的,还可以结合程序执行(如内部控制的情况、过往年度差错与调整等)的情况来阐述该审计程序下,预期获得的审计证据的证明力是足够的
(纯属虚构):如:
盘点程序执行的覆盖率较低(答复的第一句话一般重复问题,以示问答衔接)。主要是由于公司经营和存货存放的特点导致:
A:公司有约 20%(金额占比)的存货存放于第三方监管的库存当中,因 XXX 原因导致无法现场监盘。我们评估和核实了 XXX 原因的真实性,同时我们已经获取了有关文件,并对第三方监管机构进行了函证。
B:剩下的存货部分中,价值与数量分布不均衡,根据金额重要性选择了其中一个库进行了盘点,数量上虽然只覆盖了 10%,但是金额上已经覆盖了 45%的比率。
C:此外,由于其他仓库单项资产金额较低,分布零散。因此对于其他仓库我们采取了抽盘的策略,结合以往年度盘点的考虑,在剩余七个仓库中选择
了两个进行盘点(去年则是另外三个,且以往年度显示盘点的内部控制执行有效),这两个仓库的合计数量占 15%,金额占 10%。
D:上述的B 和 C 合计后,监盘了其中两个仓库,覆盖数量约 25%,覆盖的金额已达到55%,再加上第三方监管的部分,审计程序覆盖的金额已经达到总金额的 75%。
这一类的问题中,重点在于解释:为什么我们要选择和设计这样的程序,以及这样的程序是如何达到我们的目的的。回答的重点在于把事项的背景和背 后的关系梳理清楚,展现给质控。而不是简单的告诉质控程序设计结果
金额上,我们函证了 20%的库存。抽盘方面,我们盘点了 25%的数量占比和 55%的金额占比。我们认为程序是足够的。
同样的事实,不同的回答重点会导致看起来完全不同的效果。一个在于讲 “为什么要这么做”;一个在于讲“做了多少“。所以,问题表面上问的 “是否能够证明**”**,实际上问的却是为什么能够证明;所以回答的角度,也要围绕为什么来说明
二、对底稿中具体异常情况的关注#
第二类比较常见的问题,通常针对到具体某个问题的具体情况中。这一类的问题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质控可能会提的比较委婉,大多数的时候,他 没有足够的证据直接定下结论说你是错,TA 会说你(看起来)有矛盾、不勾稽
某些时候,这看起来有点像猜谜的游戏,所以说审计人员和质控人员之间的默契还是很重要的
但是自古以来,闻弦歌知雅意,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下面这个 case,质控人员有时候通常简单说一句不符合逻辑,那么下面这个表你能看出来哪里不符合逻辑么:
(内容纯属虚构)
这个时候,要么你就要“善解人意”,知道 TA 担忧的点在哪里,要么你就是充分沟通,电话或者拿着文件当面请教,了解质控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
回答这一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对方的 POINT 在哪,然后针对这一个点,
我们应当首先判断这是否是一个差错,以确定解题的思路——是否是差错,是否需要修改。如果确实是现场人员疏忽出现的差错,那么接下来就是要确定怎么修改;如果确定不是差错,只是披露上容易使人误解,那么就要想怎么要去更完善,或者说需要向质控人员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在针对具体问题的解释说明的时候,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说明。如果是因为事项背景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疑问,比如被审计单位有处置子公司或者年度内有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从而导致财务信息发生了大幅度的异常波动,那需要说明和解释异常情况。如果是质控人员是对于审计证据的证明力提出的疑问,那需要结合审计程序、审计证据,说明对于审计风险的甄别和控制的情况。最终反映出对审计结论的支持
这背后里的线,都是需要有强有力的逻辑论述来支持
三、对已经确认的错误进行修改的回复#
这一类的问题,看起来是最简单的,已经错了的,改了就好。问题是,改也 是有讲究的,怎么改,改了以后怎么回复。一旦处理不好就会改的像下面这样:
听说晚上睡觉把手机放在枕头边有辐射,吓得我马上把枕头丢了。
最常见犯的错误就是三个字的回复:已修改
每当看见这三个字的回复我就想起聊天时候的:呵呵
听说上一个谈对象时候老回复“呵呵”的人,已经“呵呵”了。。。。。
回复这类问题的最基础方式,要回复好是怎么修改的,如:把 A 修改成了 B。这也是最基本的描述。再进一步的,应该把有关的的地方也同步修改到位,
比如修改了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是否也要看看要不要修改,其他相关的净利润(未分配利润)、递延所得税(有可能有)、资产减值损失、盈余公积等等,都是同步需要考虑的。所以在回复的时候也要考虑修改后的连带的情 况。不能说为了修改这一个地方,把其他的地方弄的都是窟窿
之前带过我的合伙人,在评价回 Q 的质量时候提出来一个标准,如果回复的 Q,导致提问的人看了答复以后没有机会再问下去,那么这个回 Q 就是完美的
我想这个对标准在这里也适用。不管怎么说,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把报告的风险 COVER 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