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权益类科目之后,营业外收支也是适合练手的科目,资产处置收益也是刷长期资产科目时 by the way 的事情。(虽然高大上的注册会计师都是讲报表项目,而非会计科目,但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
第一步取数,看账(科目余额表+明细账),要报表,催资料,帐表数据核对一致,确保营业外支出在财务报表、审定表、明细表和披露表中的金额核对一致( 四一 致)。
第二步,既然是风险导向审计,理应以分析为起手式(还是先得有数哈,所以屈居老二)。根据定义:营业外支出是核算企业非日常活动中产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种支出。
既然是非日常的,所以月度波动往往没啥意义,同理,年度对比也整不出啥子。既然是非日常的,那么报表结构占比应当较小。
第三步,抽凭(装一点:重要或异常项目检查)。实务中,极少数实习生会不幸沦为抽凭机器,似乎是件没技术含量的事。实则,抽凭约等于细节测试,是审计的大杀器(毕竟也没啥好办法不是)。
倘若我们对企业发生的每一笔业务都做细节测试,都去抽凭,那控制测试和分析程序都可以靠边站了。然鹅,是不太现实的,因为量实在太大,然而对于营业外收支来讲是现实的,量不会太大,就是老老实实抽凭细节测试。
问题来了,具体怎么看凭证呢,这里头包含着莫大的学问。不懂会计的审计总有股子瞎审计的味道。不懂会计,怎么知道分录对不对(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怎么知道附件有没有毛病(支持性证据是否完整且合理性)。
会计中的定义就不摆了,抽一位幸运儿上市公司星光农机看一眼。
A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合计。区分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益)和营业外收支是务必的。原则如下:相应资产处置之后还有使用价值,记入资产处置收益,没有使用价值,记入营业外收支。
问题来了:具体怎么看还有使用价值与否,一是看资产是不是报废处理,如果是报废,那就认为处置后不再有使用价值;二是看资产是否计提完折旧,如果已经计提完折旧了,不管是卖掉还是报废,均在营业外收支科目核算。
“资产处置收益”是财会【2017】30 号文件修订新增的利润表科目,定义图中写得明明白白哈。
B 债务重组损失。一个企业沦落到需要债务重组的田地,身陷债务困境欲图自救重,还是一件较为复杂的事。债务重组,轻飘飘的几个字决定着企业未来走向,甚至是 生死存亡。
审计能有啥办法呢,获取债务重组协议呗,看是否经过股东大会、董事会(抑或类似机构)的审批,先判断这个事的真实性,再看会计处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C 对外捐赠。要区分是公益性捐赠还是非公益性捐赠,符合公益性捐赠条件的(见图)可以在所得税税前扣除(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 12%的部分)。
这其实是负责所得税费用底稿该头痛的事,谁让咋是好人呢 ,咋不得在审计说明中写清楚这个判断过程,索引好相应的证据(附件),如:捐赠的内部审批单、被捐赠对象的收据、银行付款单等。(咋一般用全能扫描王)
D 税收滞纳金、罚款支出(罚金、违约金)、赞助费等。一般会有对应文件抑或通知(毕竟罚款得有个由头法律法规趴),咋付钱出去还会有银行付款单趴(银行回
单)。
好人做到底,得与做所得税费用底稿的同事(也许小丑就是自己)沟通纳税调增事项呀。(原谅我直接从注会讲义上摘 ,虽然都一样)
E 盘亏损失。以相关资产的盘点及监盘资料作为附件,其实也可以甩锅给长期资产的同事。
说到甩锅,妖侠 0 冲有个很有意思(并不是很赞同)的观点:审计就是甩锅。
由于投资者自身无法判断企业的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害怕投资失败,想把锅甩给第三方,于是出现了审计。(哪有靠审计做投资的天才白痴)
当然,审计也不能平白无故的做背锅侠,于是就有人专门致力于审计理论的研究。审计理论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甩锅史,研究如何专业的甩锅(毕竟只是合理保证)。
从风险评估(应对)到内控测试,再到实质性程序无不体现着专业的甩锅精神。
或者,在我们不想背锅又无力甩锅的(风险太大)时候,只能放弃承接这项业务了。评估风险就是确定锅的大小,好不好甩,能不能甩。
未尽事项,自行类比(我说审计新人之路就是部模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