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9-政府补助审计要点

曾几何时有说到,假研发骗税的事屡见不鲜,那假事项骗政府补助自然也,,,这可是对称性美学(操作)。真实性流于表面即可

水至清则无鱼,这里头的事,大把人明白着呢,审计师管不了那么宽。~~再说,羊毛出在羊身上。~~某些三线城市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的渴望一如青春期猪头少年对兔女郎学姐的梦,,,

好啦,接下来正儿八经侃底稿,政府补助主要涉及三个科目,一个负债类(递延收益,这科目和应付职工薪酬一样**基于配比原则,用以过渡,**顾名思义递延到以后才可能会变成收益,现在还是负债),两个损益类(其他收益和营业外收入)。

这些相关底稿,会计成分浓厚,审计色彩淡薄(所以小生大部分篇幅在漫天扯)。实务中,部分中小企业对于政府补助啥也不区分,一把进营业外收入。

《监管规则适用指引——会计类第 1 号》:企业从政府取得的经济资源,应区分政府补助、政府以投资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政府购买服务等交易进行处理。(这块 其 实 挺 好 区 分 的 , 完 全 就 是 三 码 事 , 有 兴 趣 可 以 去 翻 粟 子 )

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政府以投资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享有相应的所有者权益,政府与企业之间是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关系,应按权益性交易进行处理。

如果取得的补贴收入与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等活动密切相关,且是企业商品或服务的对价或者是对价的组成部分,应当适用收入准则。

瞅过《企业会计准则第 16 号――政府补助》的人都知道,开底稿前我们至少要会两个判断。

一是判断补助和资产相关还是和收益相关

有的光看名字就感觉和资产有关(一般采用排除法哈,二者非此即彼),是要建项目(在建工程),买设备(固定资产),搞技术(即准则所说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当然前提得能资本化)。

当然啦,人不可貌相,审计师是不能根据名字下结论的,要看政府补助文件里头具体说的是啥。

我随手点开一个文件,里头没有细说,尴尬了,咋办。要知道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补助一般是企业争取来的,我们**不妨进一步获取企业申报材料去判断,**伸手要钱总 得写个漂亮的(清楚的)由头。

二是判断和日常经营活动是否相关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实务问答》:通常情况下,政府补助补偿的成本费用如果是营业利润之中的项目,或者该补助与日常销售等经营行为是否恰好相关,则该政府补助与日常活动相关。

不同公司的日常概念也不一样,出口贸易(补贴)对外贸公司而言是日常,对内销公司就不是日常,对海王来说换女朋友都是日常,对母胎单身来说。。。不建议参阅:一起开审计底稿系列 17:政府补助和营业外收入

日不日常的判断,不排除会遇到某些拿捏不准的,因为准则、指南、问答不过轮番废话,并未讲透(不要总觉得是自己能力不够看不懂准则,也许准则压根就copy洋货,压根就不明不白)

个人愚见,退一万步,判断错了,也是小事(首先金额不会太大+其次放哪个科目不是放)。

总而言之,大家都在打哈哈

看到这,我们不禁要问,为啥上市公司爱放其他收益。

得追溯到《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 号——非经常性损益》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特殊和偶发性,影响报表使用人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断的各项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

这词不难理解,丈母娘只会看我的工资,我写文骗到的广告流量,丈母娘是不 care的。

非经常性损益通常包括以下项目: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但(参加过英语考试的同学都知道这个词的份量)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一定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

当然,IPO 要讲逼格,不会让你钻空子,如《北京证券交易所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业务规则适用指引第 1 号》

发行人应结合政府补助的具体来源、获取条件、形式、金额、时间及持续情况、分类、政府补助与公司日常活动的相关性等(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北交所在教我们怎么审计),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报告期各期取得政府补助资金的具体情况和使用情况、计入经常性损益与非经常性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

结合报告期各期计入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占同期净利润的比例说明对政府补助的依赖情况,报告期内经营业绩对政府补助存在较大依赖的(怕就怕你根基不稳,全是外力),应当进行重大事项提示,并分析披露对发行人经营业绩和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完事了,没有,这块还有恶心人的玩意:总额法和净额法

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计入其他收益,这是总额法;冲减相关成本费用,这是净额法。为什么我们光用总额法呢,因为 IPO 发行人、上市公司、挂牌公司要 统计和披露非经常性损益相关信息,用净额法不好找数啊

我非要用净额法呢,也没人拦着你(当然,要保持可比性,不能变来变去哈),唯有一种例外:财政贴息。

政府有两种操作,一是将财政贴息拨付给银行,由银行再向企业提供优惠的贷款;二是将财政贴息直接拨付给企业,让企业去贷款(用途卡得死死的)。

后者,准则规定只能用净额法(冲减财务费用),稍不留神(也不好找啊),政府补助就会披露不完整。前者准则描述得天花乱坠,本质还是冲减财务费用(不会有人整活,选择方法二趴)

要不先就到这,会计处理思路对了,底稿无非是检查文件与材料,扫描留底,重新计算摊销(摊销时间文件里头不得写着)。

诶, 明细表太难刷, 企业能不能像借款与票据一般提供一份政府补助台账。

我看行,毕竟能节约时间,毕竟报表附注本就是被审计单位的工作范畴(⊙﹏⊙)

你干脆把底稿让被审计单位刷得了呗,也不是没有这样的操作。

早点下班全靠奇思妙想(投机取巧),不求诸君点在看,但别悭吝点个赞

变动分析?官老爷的事,平头百姓分析个锤子,又不是搞政策研究;合理性分析?管得着人家凭本事拿,还是靠关系拿,汝是纪委还是监委。

完整性?难不成政府机关相关网站公示全部爬一遍,人家一般不会拿这事作妖。当然流水里是会留痕迹的,核查时留心下(筛选下)对方户名诸如待报解预算收入、XXX管理委员会此类。

《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企业实际收到的政府补助,无论是与资产相关还是与收益相关,均在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填列。

目录:
Categories
投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