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递延收益审计的难点
实务中,递延收益的审计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审计。政府补助准则指南里写道,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一般进递延收益,然后与剩余使用期限以前摊销。
比较麻烦的是:
(1)企业申请的补助通常都是综合性的,既包含资产采购,又有费用性的支出,同时与资产和收益相关,如何进行区分,是否有充足的依据;
(2)对于政府支持的产业,政府对这些补助的审批流程没有这么严,企业的一些申请资料比较简陋甚至缺失,也能批下个几千万政府补助。对公司来说是好事,但对于审计来说,严重影响对政府补助性质的判断。很多性质模棱两可的补助,企业一次进损益了。准则都说,如果实在无法判断,一次进其他收益,审计也无能为力,因为政府就这么简单给批了。
#2.拿什么资料?
(1)发补助的红头文件(通常后附清单会有企业的名字)、收到补助的回单。这是最最基础的资料,因为这是验证其真实性的最直接证据,红头文件都有文号可查,回单代表我们真实收到。最主要的,附注要披露政府补助项目名称、文号,为公告服务。
(2)企业申报补助的申请文件、政府对补助资金的用途说明私以为这也是非常关键的资料,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补助性质的判断。一般来说,合格的申报资料应该写清申报项目的预算,购置设备多少、人工工资多少、外包费用多少、其他各类费用。
此外,项目的周期如何?是还没开始建设的项目?还是对过去项目的补助?这涉及政府补助是对以前期间发生的费用还是未来的费用的补助。最简陋的,也起码要写清楚这个项目是不是涉及购买资产的。
如果政府在发放补助时还写了补助资金专用于xxxx,那我们政府补助的性质就比较明确了,要不要进递延收益一目了然。
(3)结算审计报告
一般来说,大型的政府补助项目都会有第三方审计。这个有啥用?第一,看一下补助资金的真实使用情况;
第二,如果涉及到递延收益的摊销,审计报告可以为我们提供依据,审计报告中有设备清单、折旧年限等资料,可以跟企业提供给我们的核对。
#3.审计流程
递延收益的审计流程比较单一,但很麻烦,纯粹的脏活累活,尤其是首次承接项目。拿到企业摊销台账,结合递延收益和其他收益两个科目,核实每一个重大项目的性质,是否涉及递延收益的摊销。
难点来了,如果一个项目政府批了5000万,从补助文件我根本看不出有多少与资产相关的咋办?
全部一次进损益,太不谨慎,要确认多少递延?
这种时候,一般我们要穿透企业整个申报补助的流程,把每个节点的申请资料拿到,看看其中是否有对资产购置情况的描述。然后,让企业提供补助资产清单,和审计报告、申报资料核对。
最后,可以取得这些资产的购置合同、发票等,结合实地盘点、资产管理人员的访谈,确定这些资产是否真的是为这些项目购置的,其使用情况如何,帮助我们验证企业提供的资产清单的真实性。
性质、资产明细都确定了,审定口径怎么摊?这个是会计估计,仁者见仁,不是重点,跟项目负责人讨论吧,我们的工作已经做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