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什么是其他应收款,这个定义要了解清楚,只有定义准确了,我们才能正确的往下思考
其他应收款是指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及暂付款项, 即不知道放哪里的款项就放入其他应收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垃圾桶
定义清楚了,下面来梳理审计程序,其他应收款是最重要的两个认定是存在、计价与分摊
认定决定审计目标,目标指导审计程序,针对这两个认定,一般执行的审计程序有编制明细表、函证、计提坏账准备、期后测试等,具体内容往下看:
程序一:获取或编制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和总账数、报表数核对一致
最重要的一点是明细表的期末余额合计数一定要和 TB 中的未审数核对一致,这是每个底稿的起点,不然白忙活一场
明细表数据一般可以从科目余额表直接获取,或者利用企业提供的明细表,直接复制黏 贴到自己的底稿,然后修改成所需的格式即可,千万不要傻傻的一个个数字或者一行行的贴
一般明细表的格式如下图,主要包含往来名称、款项性质、期初余额、本期借贷方、期末余额、账龄等内容
因为这是个垃圾桶科目,附注需要披露款项性质,所以底稿中的款项性质要重点去做划分,比较常见的有押金保证金、备用金、应收补贴款、应收暂付款、关联方往来(区分合并范围内和合并范围外)等
有时在一些核算不规范的小企业还会看到款项性质为其他的,金额还不小,这种情况就要注意了,看企业有没有把本来应该费用化的东西计入其他应收款,导致虚增了当期利润,有时可能并不是故意这么做,而是因为企业觉得发票没到就先不入费用
员工备用金也会存在这种情况,钱早都花光了,费用也产生了,但就是迟迟不来报销。。。某些大佬针对这类现象造了个词:费用性挂账
基础的明细表编完之后还有几个重要环节可以一起做:
1、划分账龄,具体方法是用 IF 函数;
先看一年以内,如下图所示,在单元格 K12 中输入公式=IF(F12>=D12,J12,E12),这个公式的意思是如果本期的贷方数(即本期收回金额)大于期初余额,说明上年遗留的余额在本期全部被收回,则期末余额的账龄为一年以内,否则本期借方数为一年以内
公式的逻辑是先进先出,先产生的债权优先被收回,所以是用贷方数跟期初余额进行对比。如果是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之类的负债科目,则是用借方数跟期初余额进行对比
一般来说,这个方法划分出来的一年以内账龄是理论的,但有时跟企业的账龄表核对时会发现有出入,如下图这种情况:
本期借贷方金额一致,根据先进先出划分出来的一年以内为 10000,而企业提供的一年以内为 0,这时企业会解释说贷方收回的 10000 就是针对本期借方的,而期初的 30000并没有收回,他们是有记录能一一对应的
此时如果跟上年的账龄逻辑不矛盾,实质重于形式,应当按照企业的来分,因为先进先去是一种理想的假设,是不精准的
一年以内的账龄都确定好之后, 期末余额和一年以内的差额(J12-K12)暂时列示在 1~2 年(M12 单元格),然后拿到上年的底稿对一年以上的账龄进行比对,如果数量不多能一眼看出来的话,那就最好了,如果一年以上比较多,也还是继续用公式推算 1-2 年账龄。。。市面上所谓自动划分账龄的模板也是需要这些数据作支撑的,自个把 Excel公式链好即可实现自动化分
如下图,在单元格 M12 中输入公式=MIN(K27,IF(F12>=D12,0,D12-F12)),这个公式的意思是将上年度一年以内账龄和(本年期初-贷方)的差额进行比较,较小的值账龄为 1~2 年;同理,2~3 年账龄则是将上年度 1~2 年账龄和(本年期初-贷方-1~2 年账龄)的差额进行比较,取较小值,以此类推,直到账龄分完
一年以上的账龄用公式会略微有点绕,最基本的逻辑就是先进先出,最早形成的债权最早被收回,可以自己找个底稿操作一遍就会了,纸上得来终觉浅
全部账龄分好之后,建议做三件事:
A:跟审定数勾稽校验,以确保所有的余额都有账龄,如上图的 S 列
B:跟企业的数据进行核对,看是否有不一样的地方,如有,需要跟企业沟通,了解原因。。。实务中这一步往往被飞机掉了
C:跟上年附注披露的账龄进行比对,不能出现逻辑错误(换而言之,乱划分,没硬伤, 也看不出来),即本年的 1~2 年账龄金额不能大于上年的一年以内,2~3 年账龄金额不能大于上年的 1~2 年,以此类推
方法可参考下图:在J39 单元格输入公式=IF(G39<=D38,TRUE,FALSE),然后下拉公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