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应收票据和应收款项融资审计要点

资金和票据都是简约而不简单的科目(尤其是新金融工具准则之下),而应收票据和应收款项融资的底稿开起来恰如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审计程序与审计思路并无本质区别。

分类一:应收票据(商业汇票)根据承兑人的不同,可以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这是伏笔)

顺带提一嘴,银行汇票的出票人是银行(兑付性极强,故而这玩意搁其他货币资金核算),商业汇票的出票人是工商企业。

分类二:企业作为收票人或者被背书人,收到票据后大致以下三种(把票据整没的)行为是合法的:

A 坐等收钱:持有至票据到期,从承兑人处获取现金流;这说明企业要么不差钱,要么有更好的融资手段。

B 转给供应商:根据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将票据背书给供应商,作为货款支付;若背书给非供应商,可见没有真实交易支撑,是违反票据法的。

C 当给银行:票据未到期,提前通过银行贴现,以支付贴现利息为代价提前获取现金流。贴现率往往比银行贷款利率低,是较优的融资手段(文末有解释)。

到底如何区分应收票据和应收款项融资呢。

若企业以 A 为主,基本不存在 B 或者 C,说明管理该票据的业务模式是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标,应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是应收票据;

若企业以 B 或者 C 为主,说明企业管理该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是既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标又以出售该金融资产为目标,应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是应收款项融资。

看到这,咋知道,那得厘清一个概念,什么叫基本不存在 B 或者 C,什么叫以 B 或者 C为主。

理想是量化操作,比如我划条红线:20%,背书或者贴现金额约占全年收取金额的 20%以上我就搁应收款项融资,背书或者贴现金额约占全年收取金额的 20%以下我就搁应收票据,简单粗暴,计算完事。

现实是没得官方标准,20%?10%?15%?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退一万步说,嘿嘿嘿,瞅瞅这哥俩报表的位置,就会发现这样的重分类错误

(错报)无关痛痒。

结束了么,没有,还得厘清一个概念,终止确认(很重要!)。企业票据 100%用于贴现或者背书能一把列报为应收款项融资么,不能!还得满足终止确认条件。因为不能终止确认,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就没有转移,就不能称之为出售。不能光看管理层的意图

是不是出售,私以为所谓获取企业管理层出具的书面声明,作为票据划分的审计证据都是虚的。

怎样就满足呢,看承兑人信用等级,承兑人信用等级高就可以终止确认(和打狗得看主人一个道理)

问题来了,谁信用等级高,IPO 过会案例中有不止三种玩法 6+9、6+10、6+12。问询答复里给出的判断理由无非是:谁谁谁拥有国资背景或为上市银行,资金实力雄厚,经营情况良好,公开信息未发现曾出现票据违约到期无法兑付的负面新闻。。。

6+9:6 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交通银行;

9 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

6+10:渤海银行。2020 年 7 月 16 日,渤海银行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本来好好的,

然最近不是有 28 亿存款的瓜。。。 6+12:恒丰银行、广发银行。

市场主流是 6+9 模式,此模式处理相对谨慎(毕竟会计确认、计量、报告无不渗透着谨慎二字),存在大量注册成功的案例;6+12 模式选择的企业较少,且存在被问询的可能。

IPO 有 IPO 的玩法,(JY:6+9 纯粹是事务所自嗨//本川智能玩了一手 6+N)非 IPO 项目可以选择简便模式不是。现今靠模板,靠案例,靠惯例的聪明人太多。。。

|

终止确认很重要,若不能终止确认应当是这样的分录(当然,会玩的企业自己一步到位啦,用不着审计)

背书(合起来看就是负债置换,将应付账款置换为其他流动负债)企业借:应付账款贷:应收票据

审计借:应收票据贷:其他流动负债

贴现(向银行贴现合起来看就是向银行借款)企业借:银行存款贷:应收票据

审计借:应收票据贷:短期借款

诶,你分录不对,贴现你想白嫖银行呀。

严格来说,可以终止确认的票据贴现的利息,应在投资收益中列示;不可以终止确认的票据贴现的利息,应在财务费用中列示。省事的做法自然是全搁财务费用,毕竟这样的重分类错误(错报)无关痛痒。

牵一发而动全身,终止确认这事还影响现金流的编制

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通过贴现取得的现金流一般作为经营活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贴现,相应的现金流划到筹资活动。话又说回来,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现金流。

再来捋一遍,范式的程序。

1 获取票据备查簿,这玩意得有票据号、出票单位、承兑人、出票日、到期日、前手背书人、票面金额、利息、是否逾期、质押情况、贴现率等信息(多多益善)才方便。#

这票据备查簿非得有么,企业拢共就三五票据的话不要也行。企业说我们没得票据备查簿,嘿嘿嘿,将备查簿title 写全写齐丢给客户填啊,美其名曰信息收集表。收集后,且不论真假,至少票据余额得能和帐,和表对上。

其实,很多客户财务系统就能导出我们需要的票据信息(个别要素可能需要平时做账时录入财务系统,如贴现率),不需要专门的票据备查簿。

2 核查增减变动又名细节测试(别名大额应收票据检查)#

2.1 票据减少(ABC)#

A 到期托收,检查对应的银行入账单;

B 背书,检查后手(文末有讲如何函证后手)以及对应凭证单据;

C 贴现,检查贴现利息(文末有讲如何测算)和银行入账单等。

2.2 票据增加#

唯一合法增加途径:卖了货。跟核查收入真实性重叠(一模一样):获取对应的销售合同、销售发票、出库单、票据复印件等等。(借应收票据、贷其他应付;借其他应收、贷应付票据同理,基本是利用票据融资的骚操作)

私以为票据初始计量较为合理的分录应当这样(均过一遍应收账款/合同资产)借:应收票据(实际收到时确认)

贷:应收账款{企业拥有的、无条件(即,仅取决于时间流逝)向客户收取对价的权利}

贷:合同资产(企业已向客户转让商品而有权收取对价的权利,且该权利取决于时间流逝之外的其他因素)

可见,应收票据是握在自己手中的,应收帐款是握在别人手中的,收入确认时点与应收票据确认时点重合的概率应当是渺茫的。

当然,下面这样子也无可厚非。借:应收票据

贷: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 监盘,现在应该都是电子票据了趴,纸质票据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监盘往往伴随着倒轧,得核查监盘日至报表截止日的增减变动,支出的加回来,收到的减下去。

首先,这里的核查不是对上数就行,票据的种类、号数、签收的日期、到期日、票面金额等等不都得顺便核对下(一般是在出纳的电脑网银上核对)。这不也是在印证票据备查簿的真实性,与 1 联动。

工作量不算小,不过时代在进步,很多企业都可以导出 excel 批量核对(当然,和导银行流水一样,审计得控制好这个过程,全程死死盯着,要是网页就是伪造)

其次,这期间的增减变动不能光看帐,得执行细节测试(你会发现,这和期后检查有重叠)。

三年一期的 IPO 只能监盘本期,轧到以前期间没得意义,另外,实质性程序中拿到被审计单位自己的盘点表也没啥意义趴(某些 X 非得要)。

4 测算。先算贴现费用,测算这玩意,跟测利息一样。贴现息=应收票据面值×(票据到期天数/360)×贴现率。#

计算公式一拉,简单的很,难点在于你得有一张包含四要素的台账:票据面值、票据到期日、票据贴现日、贴现率。核算规范的企业自然是有,核算不规范的企业那就自求多福或者强人所难(让企业去统)。

一般而言,贴现的利率要比贷款的利率要低,背后的道理也不相通,持票人贴现票据目的是为了得到现在资金的融通,并非没有这笔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当然,票据质押贷款的利率铁定比贴现利率更低。不然,企业直接贴现不就好了,于银行而言,银票风险低(银行一般不接受商票质押贷款),自己不需要承担什么风险,也不亏。

有带息票据的话(现在带息票据很少见),还得测利息,不过操作都大同小异啦,把握利率和时间,略过。

5 函证,这块其实有讲究。不但可以向银行函证,参照往来函证也可向前手(商票承兑人)函证,参照往来不回函还得替代测试和期后检查。#

当然,若票据都是从应收账款转来的,那就让负责应收账款的同事去函证(甚至走访),同理也不用核查增加啦(省了好多事,判断有无票据融资也只用看对方科目哒)。

期后检查(除了自己检查银行回单,还可以和货币资金的期后流水检查联动),发现钱来了,票没了,大大减少虚增应收票据的风险不是。

5.5 核对企业信用报告(部分老前辈喜欢把这玩意称之为贷款卡)。

这程序只能算半个,虽然信用报告里头有票据信息,然而这玩意本身就不是很准。不准不是因为打印日与报告日有时间差,毕竟信用报告未结清和已结清信息都有,而是信息需要靠相关主体(如银行)上报到征信中心,这里头水就不浅。

再说啦,不是还有函证(银行得保证这货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呀)么,于是乎这个程序(被完全替代)基本退出舞台。

6 减值,简单粗暴的话,银票不减值,商票参照应收账款计提减值。#

严谨一些的话,信用等级不高的银行承兑汇票(高低评判标准就是前文的 6+X 哈)和商业承兑汇票预期信用损失的确认方法可以参照应收账款的方法,考虑历史损失率或者各年迁徙率并结合前瞻性信息来确定,具体怎么操作,应收账款篇展开趴。实务中往往是不提,懒得折腾。

《首发业务若干问题解答》有强调:对于在收入确认时对应收账款进行初始确认,后又将该应收账款转为商业承兑汇票(没说银承非得提)结算的,发行人应按照账龄连续计算的原则对应收票据计提坏账准备。

 

7 票据融资(此融非彼融)等骚操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2004)第十条: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是和,不是或)。

票据融资即向关联方或供应商开具无真实交易背景的商业票据,通过票据贴现后获取银行融资。这事大不大,得结合发生的原因及性质、发生的频率、金额大小等因素综合判断,有这样的骚操作,改了,以后不会再犯了,IPO 也是有机会过的。

金额大小是有明确标准的,即报告期内转贷金额、或开具无真实交易背景的商业票据融资金额或非经营性资金占用金额累计在 5000 万元以上或占发行人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 10%以上(取二者孰低) 至若其他骚操作,如用票据归还借款、大票换小票、购买票 据。。。

底稿里头描述下:骚操作的缘由,票据截止到目前为止是否到期,有没有(含潜在的)纠纷,企业(是否)已经规范内控,不会再犯这类错误。

一般审计也就这样啦,还有啥事,问律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