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审计说明时,大家通常会犯一些逻辑上的错误。这些错误出现时,通常不 会像数字不一致那么明显,给人的感觉就是,虽然说的对,但是总给人感觉哪里又怪怪的
比如说:
- 应收账款本期末较上期增长了 35%;
- 其原因是大客户 A 的金额大幅度增长,较上年增长了 80%。
这句说明的本质, 其实是同一件事情, 换一个角度、换一个层面重复说
还是停留在对事物的描述上,只不过一句是整体,一句是局部,并没有讲到应收账款增长的原因
再比如说:
- 为什么本年度的坏账准备金额增加 ?
- 因为本期末长账龄的款项变多了。
因为长账龄的款项变多,所以坏账准备的金额增加,听起来似乎是这么回事
但是仔细去想,坏账准备金额增加是个财务核算的结果,长账龄也是个结果,是业务核算的结果,这其实是在一因多果的情况下,用一个结果说明了另外一个结果,并没有触碰到原因
坏账准备金额的增加、和款项账龄的变长,可能都是由于一些业务原因引起,比如客户的资金链紧张、行业整体的下行等等
所以,探究因素之间,究竟是因果关系,还是一因下的多果之间的关系,就尤为重要
我们对于底稿的说明,无论是对于数据、业务本身的描述,还是对于原因的探究,都会位于底稿之山的其中一层
由下至上,分别是
A 大的环境(内部和外部)——这通常会体现在风险评估的底稿上,虽然一直在讲风险评估贯穿于过程始终,但是这个贯穿过程在底稿体系中体现的并不好;
B 具体业务的体现;
C 财务结果的细节;
D 财务结果的整体。
金字塔 |
---|
整体描述:应收账款增长X% |
细节描述:其中A客户增长Y% |
业务细节:新开拓了客户 |
业务环境:市场、竞争、替代品、政策…… |
一个完善的底稿说明,应当兼顾不同层次的内容,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否则容易陷入一叶障目的困境,过于局限于某条目信息,忽视了整体的合理性
所以说,当不会写底稿说明的时候,可以从山下开始,每个层次写上一两句话,也能够形成一个看起来还凑合的审计说明——至少逻辑上是递进的,条理上是清晰的
比如:
应收账款期末较上期增长 XX 元。其中,受到国家环保政策加强的影响,行业中高能耗的小厂逐步关停,带动了产品价格的上涨;公司市场部借机开拓了华北市场、并顺利开拓了 XX 大客户,当年发生销售额 XX 元,期末尚有应收账款 XX 元;除此外,原有客户销售也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其中 Y 客户销售额增长 XX 元,相应应收款期末较上期增长了 XX 元。
因此,在底稿之山中,在下层的事实,所对应审计证据可能很具体,容易收 集,但是相关性较差,证明力可能较弱。上层的,相关性越强,但是收集的难度会越大
比如,取得国家颁布的某项政策(环境证据),就比获取某大客户的回函要容易
层次 | 内容 | 底稿(例举) |
---|---|---|
整体现象: | 整体应收账款增长35% | n/a |
细节事实: | A公司应收账款增80% | 函证回函 |
具体业务: | A公司订单增加了90%,新开拓了B公司客户 | 合同、招投标资料、客户开拓资料 |
业务环境: | 国家政策提高了准入门槛;市场需求持续火爆 | 国家政策、行研资料 |
最理想的状态:不同层级的审计证据组合在一起,对整体观点实现组合论证,形成综合的证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