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性金融资产#
注意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总有 X 往货币资金里头塞。
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非保本也一样哈),其合同现金流量特征不满足本金+利息 的基本借贷安排,应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根据其存 续期限和本企业的预计持有期限,列报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者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
结构性存款的收益若与利率、汇率等指数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等级挂钩,不满足合同现金流量测试,企业应当将其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列报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应收票据#
转让合同中未明确约定不附追索权的情况下,商业承兑汇票即使贴现、背书或保理,与其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并没有转移,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
关注大票换(拆)小票、票据融资等骚操作。应收账款
看看有没有存在诉讼的应收
以 1031 或者 1130 为基准瞅瞅有无大额+长帐龄
上市公司应充分评估不同行业客户的信用风险特征是否相同,并根据情况划分不同组合分别计提预期信用损失(分门别类搞)
合同资产#
一般满足合同资产确认条件的保证类质保金与应收账款的整体信用风险水平相等或基本一致
而已完工未结算资产可直接考虑以性质相同的应收款项组合中的最短账龄段(或未逾期账龄段)所对应的预期信用损失率作为其减值的计提比例
其他应收款#
是否存在大额挂账费用(费用性挂账),该入费用入费用
是否存在民间借贷(关联方资金占用)
以 1031 或者 1130 为基准瞅瞅有无大额+长帐龄
必须拿捏三阶段减值模型
往来函证样本一般预审不急着定下来(也定不下趴),还有A 类项目光函余额+交易金额是不够的,还得向被审计单位的交易对手函证核心交易条款以及是否存在补充协议以及退货条款。。。
预付账款#
重分类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是非得预付的设备款、房屋建筑款等预付款在期末重分类至其他非流动资产+预付的(在建)工程款期末需要重分类至在建工程,玩法还是蛮多的。
现在预付账款也讲究供应商信用风险和所订购商品的减值风险,哪怕你重分类到其他资产,也得玩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当然,大家实务有实务的玩法,时间紧有时间紧的玩法)
不是非得在供应商既无法履约,又无财务能力偿还能力(钱也不退,货也不发,如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的情形下,转入其他应收款,并计提坏账准备。
存货#
减值迹象:呆滞品(长库龄)+残次冷背+存货金额占总资产比重高+存货周转率低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
年度还有催泪大戏:监盘,某些人甚至卑微到没有元旦。
关注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是否规范,选取政策是否一致与一贯。
对于历史遗留问题:对存货采用实地盘点核实数量,用最近购进存货的单价或市场价作为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等的单价;参考企业的历史成本,结合技术人员的测算作为产成品、在产品、半成品的估计单价。
核验制造废料:
a 逻辑核验:废料与产量匹配性,理论废料率
b 细节核验:过磅记录
c 银行流水核验:通过出售废料搭建小金库,并体外支付工资、无票费用的问题持有待售资产
这种稀罕的玩意,单独看呗。咋看,拿准则比对呗,然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减去出售费用后的净额两者孰低又是个难题。
使用权资产#
新租赁准则下,承租人不再将租赁区分为经营租赁或融资租赁,而是采用统一的 “使用权模型”,对除短期租赁和低价值资产租赁以外的所有租赁,均应确认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并分别计提折旧和利息费用 。
固定资产#
关注减值迹象:闲置(退出某项业务 or 技术出现重大变革 or 滞销停产)+残损(不乏部分房屋建筑物年代久远,实物灭失情形)
查一下(扫描留档)不动产权证和车辆行驶证,看看有没有抵押(质押)出去测算一下 1-X 月的折旧
关注产权是否存在瑕疵,某些企业由于缺乏相应资质(如危化品运输),车辆得挂靠;某些企业系历史遗留问题,不动产权证办不下来,可参阅安徽凤凰的问询函
在建工程#
了解在建工程内容(这是个什么玩意)
关注减值迹象,是否存在停工(停建)or 其他非正常情况(烂尾)
个别上市公司的在建工程由于资金短缺未能投产,项目建设主体已被申请破产清算,但仍未对此工程计提减值准备
新项目可以拿下立项、预算、合同等一条龙资料。
推迟转固是常见 KPI,毕竟准则所谓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而实务又中有几个愿意暂估转固呢
无形资产#
是否存在因土地闲置而可能导致的罚款:除因政府、政府相关部门的行为造成动工开发延迟等规定情形外,闲置土地未动工开发满 1 年的,由市、县国土资源主要部门报经本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下达《征缴土地闲置费决定书》,按照土地出让或者划拨价款的 20%征缴土地闲置费
询问(实地查看)大金额专利和软件,是否在用(落脚闲置)长期待摊费用
这科目可能会有些乱七八糟(牛鬼蛇神)的东西,注意清理。
这科目定义本身就很牛马:核算企业已经支出,但摊销期限在 1 年以上(不含 1 年)
的各项费用,包括固定资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 1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
长期借款(短期借款)#
是否足额计提利息,测下 1-X 月利息,先收集一波新增借款相关的合同
部分上市公司未将基于实际利率法计提的金融工具的利息包含在相应金融工具的账面余额中(例如货币资金、长期借款、短期借款等),而是错误地计入应收利息或应付利息。
负责借款的按理还得梳理对外担保情况,最近不是有一征求意见稿《上市公司资金往来对外担保监管要求》
应付账款#
关注采购有没有帐外返利
非得默认按先进先出法划分账龄嘛,若是存在对账单上明显提到是对近期某批次货物的付款,并非对历史货物付款呢
货到票没到,该暂估,要暂估,更要估准(差异不可过大)合同负债
其核算企业已收或应收客户对价而应向客户转让商品的义务,不应包含增值税金额。企业因销售商品收到的预收款适用新收入准则进行会计处理时,不再使用预收账款 科目及递延收益科目
对于已收或应收货款中尚未发生增值税纳税义务而需于以后期间确认为销项税额的增值税额,应计入应交税费—待转销项税额,列报在其他流动负债抑或其他非流动负债
应付职工薪酬#
看看以前年度的薪酬期后检查有没有做到位, 期后冲回( 利用这个玩法跨期)
关注有无劳务派遣/劳务外包应交税费
拿一波上年度汇算清缴报告,确认是否存在补税 or 退税预计负债
先回忆一波分录
借:管理费用(预计的诉讼费)营业外支出(预计的赔偿支出)销售费用(产品质量保证)
贷:预计负债
询问(光问也尴尬,最好查一查)是否存在诉讼,因而需要计提预计负债;
企查查(裁判文书网)查一波公司所有诉讼进展情况,判断影响是否均已在财务报表合理体现
个别上市公司因合同纠纷被起诉,在法院一审判决其败诉并要求对原告进行赔偿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仍以上诉为由未确认相关损失和预计负债,缺乏合理性。
专项储备#
依照财企[2012]16 号文《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测一波 1-X 月计提情况
至若使用情况,乱用现象很普遍,可以硬凑 KPI。毕竟这玩意计提时已经进了成本费用,不用白不用,用不完税局也不认。
来一波灵魂拷问:计提时到底进成本,还是进费用(进什么费用)
营业收入#
存在新业务或者改变业务模式的情况下,确认收入确认政策(时点、依据:合同-出库单-签收单-验收单-发票)是否适当,不适当,也是很常见的。与同行业上市公司是否一致,不一致能不能合理解释,同行业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 yyds
对于存在特殊交易模式或创新交易模式的,中小企业应当结合业务实质、按照与客户签订合同的具体内容,关注上述创新业务对收入确认的影响,包括企业按时点或时段确认收入、企业何时完成了履约义务的判断是否合规,按总额或净额进行收入计量是否合理等。
基本要求:能够合理解释成本费用的结构和波动的趋势(解释就是掩饰,文字就是游戏)
销售费用(营业收入的保姆)#
关注大额费用,如运输费,判断是否属于单项履约义务,应适用新收入准则,外销不同模式下企业为主要责任人还是代理人
对于与履行客户合同无关的运输费用,若运输费用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必要支出,形成了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时,运输费用应当计入存货成本,否则应计入当期损益。
有兴趣的话,关注一波商业贿赂,最近在看《关于诺诚健华医药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之回复》,私以为很扯淡。
管理费用(像其他往来一样的垃圾桶)#
大额费用,瞅瞅合同,该分摊的就分摊,收付实现制永不过时(KPI),没来票,得预提(应付与存货曰暂估)
财务费用#
个别上市公司仍将现金折扣作为财务费用列示,未能按照准则要求恰当抵减收入其他收益
上市公司应将其以存货抵减债务事项作为债务重组交易进行处理,因债务重组不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对于以存货清偿债务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的,不适用收入准则,不应按照存货销售进行会计处理,而应将所清偿债务账面价值与存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其他收益
营业外收支#
看大额呗,早看晚看都是看,关注大额营业外收支的产生原因及合理性。营业外支出往往是冲动的惩罚,其实谈不上合理性,真实性更为恰当。
货币资金#
可以先做做 1-X 月流水双向核查,毕竟好用的流水核查工具市面尚未普及,目前主 要靠人力,工作量大得很。PS:上年度做了期后(按理期后是要延展到出报告那天)流水检查的话可以直接利用(copy)。
发函信息可以提前收集一波(虽然发函前还是免不了企查查),反正银行必须函, 哪怕接下来你要销户。温馨提示:错误的(省事的)收集姿势是让被审计单位提供,~~提供了再复核不行么,~~正确的收集姿势是去银行官网爬。
资金这块其实挺难搞的,最近绿巨人不是被查出:通过伪造网上银行电子回单、篡改银行流水的方式(简直降维打击替代测试+期后检查+细节测试+控制测试),虚增 应 收 账 款 项 目 回 款 , 虚 减 当 期 计 提 的 坏 账 准 备 , 进 而 虚 增 利 润 。
关注现金交易(这玩意是真的只能关注关注),不大,不多,就还好(非拟 IPO 也无需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