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什么科目,都有共性,第一步,帐表核对一致,企业的帐和报表的数都没对清,做程序也是抓瞎。
当然,您说取数,看账,要报表,要资料才是第一步也没毛病,甚至更为妥帖
这是啥#
第二步,这是啥,官方说:在建工程是自建固定资产过程中间科目,主要核算企业基建、更新改造等过程中发生的资本化支出。
划重点:不包含无形资产哟,什么意思,部分企业爱将待安装(需要安装一年半载的)的软件设备(期后形成无形资产)放在在建工程披露,这是不妥的,问题来了,那该搁哪里呢,管理费用中介绍过兜底概念,故而列报为其他非流动资产。
拿台账#
第三步,拿台账,也就是获取在建项目明细表,了解在建项目相关信息。
老套路,没有台账的发空白模板让企业造,企业不配合就自己问,自己看,自己造。总而言之,没有困难,只有不懂变通的审计人。
合格的台账(或者说我们底稿的明细表)应当包含哪些信息呢:功能、开工时点、预算、工程投入占预算比例、工程进度、预计完工时点、利息资本化累计金额、本期利息资本化金额、利息资本化率及资金来源。
功能,即购置或新建在建工程的理由/目的/用途,也算是一种分析性程序,拽文可曰是否具有商业实质。
以功能为着手点,分析新增在建工程是否与企业的生产规模、发展战略相匹配,如果在目前储能、产能都不饱和的情况下,还继续大手笔建厂房、仓库或生产线,那就有点飘(异常);如果在目前办公环境良好,再继续新建办公楼,有点飘(异常)。
开工时点、工程进度和预计完工时点,这个有助于分析减值迹象。
预算,重大的在建项目没有预算可谓是内控缺陷,不结合产能与市场,盲目扩张,会计基本假设:持续经营都不见得能保证。
有预算数据,就有实际数据,比较预算数和实际支出是否存在较大差异,原因是什么,差异是否合理。有差异是正常的,差异小可以祭出审计偷懒法宝:额小不纠,差异大,就解释,就拿证据。
增减核查#
第四步:对本期增加和减少进行检查判断。
对于本期增加,就检查施工或采购合同、发票和银行付款单据(正儿八经的工程的话,还得检查工程进度确认单、监理报告)。
这些常规的东西企业一般都有,容易错报的地方在工程进度,在收付实现制,重点检查在建工程每次增加进度是否和工程进度一致,换句话说,就是在建工程的资产负债表日金额是否与工程进度保持一致。
有的企业确认在建工程是按照发票来的,收到了发票才入账,没有收到则不入账,这就导致在建工程的账面期末价值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
落实重大金额业务性质,判断是否满足资本化条件。《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九条:“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即需要证明:1、该支出直接有助于对应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即直接改变相关资产的技术状态;2、该支出必须能够证明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有的企业把乱七八糟的费用计入在建工程,虚增资产,少记费用,是个雷区。
对于本期减少,就检查审批手续是否完整,是否有设备管理部门或技术部门的鉴定意见,报废单、退库单等原始凭证是否齐全。
在建工程烂尾核销的话,科普一下企业应有的做法:首先测算可回收的残料价值,视情况转入存货或者其他流动/非流动资产。其余账面价值,在履行了必要的审批手续后,予以核销处理,核销损失列入营业外支出。
减少寥寥数语,因为风险都在增加里头。
在建工程的虚增只要当年审计过去了,后续很难再挖出来,造假只要造一笔,干脆利落,而且未来再转成固定资产,是要在几年、几十年里折旧摊销的。
还有一个辅助判断异常迹象,公司通过五花八门的方式融资,却放弃近在咫尺的抵制质押长期资产融资。
此外,从报表结构分析来说,在建工程总额超过固定资产也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毕竟在建工程是挪用资金的最好途径之一。
盘#
第五步,实地观察\盘点\现场勘察,对在建工程项目的实地查看,比固定资产的盘点更为重要,为何,说来悲哀,减值迹象,全靠看,看是否烂尾,看是否(长期)停工。
当然,生产线减值迹象还可结合市场与技术,固定资产再里慢慢展开。
看了得留痕,底稿存照片,不然谁知道你看没看。
转固判断#
第六步,单独开一点:转固判断。
一个理念: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的一个最主要的区别是,固定资产需要按月提取折旧,而在建工程则不需要。
推迟转固,跟费用跨期一样普遍,因为实务中转固时点,也是一个难题,企业财务对转固时点的认知都不一样。
这里放几张实务界男神陈版主答疑截图,一起学习。
函#
第七步,函证,对近三年与在建工程相关的建筑供应商的交易额和往来款余额进行函证。
函证是个简单粗暴的大杀器,不过发函、收函,制作询证函(参照往来询证函改一改就好,设计询证函有手就行),对函证全过程保持控制极其繁琐,一般只有IPO才使用。
列报#
第八步,列报。预付的设备款、房屋建筑款等预付款在期末重分类至其他非流动资产,可以联系到第四步的工程进度。
结#
这里是用浅显的大白话,手把手教您开底稿系列04,绝不断更,共同成长,写尽每一个报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