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审计

目录|审计|内部控制审计#

介绍#

政府会计制度发布时间? 2019|手册2017年,预算法变更(强化绩效,有无规定)
收支核算-政府会计制度、招投标法
手册没有及时更新,具体哪块?
具体制度修订了,手册有无修订?22年经济责任制
实际执行但没制度

审计目标#

通过对高等院校202X年度学校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进行审计并出具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审计报告,重点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查找现有内部控制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建议,明确内部控制改进的方向与重点,提升学校风险防控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动学校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法律依据#

层面:国家|市级|单位内部

  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
  2. 《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
  3.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18年审计署令第11号)
  4. 《北京市内部审计规定》(201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89号)
  5.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6.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
  7. 《北京市属高校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征求意见稿)
  8. 学校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审计手册
  9. 其他与内部控制审计有关法规及规定
  10. 内部控制审计应用指南4号-高校内部审计

审计内容和重点#

(一)内部控制建立的规范性审计#

通过对学校内部控制的建立是否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内部控制实施指南》《内部控制应用指南》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等进行审计。重点揭示学校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岗位设置不合理,关键岗位缺失控制和监督,会计与信息系统建设不到位,人力资源政策不合理等风险。
一是重点审查学校是否建立健全包括但不限于与学校预决算、收支、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科研、合作办学等相关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全面、完善,覆盖了学校各类经济业务;是否根据国家出台的最新法规政策对相关制度进行更新,以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时效性。
二是重点审查学校是否按照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要求,建立重大事项议事决策机制,重大事项决策内容、决策流程、风险防控、决策考核与监督选等是否全面完整。
三是是否明确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关键岗位人员职责与分工;是否对重点领域的关键岗位,在健全岗位设置、设定任岗条件的基础上,选用适合人员,并建立干部交流和定期轮岗制度,不具备轮岗条件的是否采用专项审计等内控措施。
四是重点审查学校是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制度,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检查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内部控制。
五是重点审查学校是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公开制度,通过面向学校内部和外部定期公开内部控制相关信息,逐步建立规范有序、及时可靠的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机制,更好地发挥信息公开对内部控制建设的促进和监督作用。
六是重点审查学校是否建立健全对附属单位的监管制度,对附属单位是否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报表审核、内部审计、委托社会审计等经济监管方式;对于独立的事业法人、企业法人、社团法人等,是否通过合法有效的形式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出资人权益,规范附属单位经济行为。
七是重点审查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覆盖情况,通过查看系统功能说明书,实际操作系统,将系统功能与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对比确认,审查学校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简称系统功能)是否完整反映本单位制度规定的各项经济业务控制流程,是否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业务事项;审查系统设置不相容岗位账户并体现其职权,是否针对所覆盖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的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在系统中分别设立独立的账户名称和密码、明确的操作权限等级。

(二)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审计#

1.年初与全年预算变化合理性,预估不足?项目实施过程客观因素?
2.经营收入、其他收入重点,编制问题or执行问题,调整有无内部决策?
3.公用经费、项目支出,是否跨年度项目?回归绩效
4.项目支出与合同结合 5.专用材料费-供应商选择
6.七公经费重点,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因公出国(境)费、公务招待费、外宾接待费、印刷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
7.资本性支出,批复,竣工决算(完工、验收)
8.请提供: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预、决算报告

通过审计揭示学校是否存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不充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未能得到有效结合、与具体工作未能得到有效对应,从而产生资金损失浪费、资产闲置;预算执行不规范,无预算、超预算开支,或者预算执行进度严重滞后等;预算调整未按程序执行;未开展或实施规范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会计决算信息不真实、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等风险。
一是重点审查是否严格执行预算审批管理制度,履行逐级审批上报手续;批复预算收入任务和支出指标是否有效分解下达到执行单位或部分,预算资金责任人是否明确。
二是重点审查预算执行进度是否到位,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是否规范,各类支出是否符合依据、标准、审批权限和使用要求,项目支出预算是否专款专用等;预算调整申请与审批程序是否规范。
三是重点审查决算编制是否规范,固定资产盘查、债权债务核实、对外投资核对、费用清算、收入催缴等工作是否到位,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全面、如实反映学校年度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
四是重点审查是否建立执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否按要求开展事前评估、过程监控与绩效评价工作,绩效评价结果是否得到有效应用。

(三)收支管理内部控制审计#

通过审计揭示学校是否存在支出业务未纳入预算或超过预算规定的范围、标准;支出授权审批制度不完善,重大项目和大额资金支出未履行集体决策程序;业务经办人未提供真实、合法票据,或提供的票据与实际业务不符;财务报销审核不严格,支付控制不到位;应收或预付款长期挂账未清理,可能导致支出不真实、不完整等风险。其中重大资金支出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一是重点审查学校达到重大资金开支范围和标准的资金使用是否按规定权限履行集体决策与审批程序;重大资金支出业务归口管理单位职责履行是否到位;重大资金支出分级审批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二是重点审查重大资金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审核、会计审核和会计复核、会计复核和会计稽核等为不相容岗位是否有效分离。
三是重点审查重大资金支出事项是否纳入预算,是否与预算相符,是否超出开支范围或开支标准等;重大资金支出单据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签章是否齐全、完整。
四是重大资金支出合同协议签订是否规范,执行是否到位,是否按约定办理资金支付;工程、设备采购等重大资金的过程控制和跟踪管理是否到位;重大资金支出相关资料归档管理是否规范。

(四)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审计#

通过审计重点关注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
一是重点审查学校是否存在招标采购申请审查不严,无采购计划、无预算,或采购计划和预算编制不合理,存在资源的重复购置或闲置浪费。
二是重点审查学校是否存在采购方式不合规,招投标或定价机制不科学,供应商选择不当,授权审批程序不规范,存在导致采购货物和服务质次价高,出现舞弊或遭受欺诈。
三是重点审查学校是否存在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和履约能力等未达要求,采购合同存在重大疏漏或欺诈,导致高校合法权益受损。
四是重点审查学校是否存在政府采购验收不规范,付款审核不严,存在采购货物、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
五是重点审查学校是否存在采购结束后售后服务不到位,与采购相关的档案保管不当或丢失,存在学校无法享受应有的权利或支付额外费用,造成学校利益受损。

(五)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审计#

通过审计揭示学校是否存在未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未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的情况未及时进行处理;未按照规定处置资产等风险。
一是重点审查学校资产管理模块总体设计是否有该模块总体流程概况、关键岗位职责描述、权限审批表、风险控制文档、流程图、流程节点说明;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分离设计是否规范。
二是重点审查货币资金控制环节是否涉及收入入账、支出申请、资金支付、资金盘点等环节流程;资金支出是否经恰当审批,资金内控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三是重点审查实物资产管理流程是否科学规范,是否存在盘点不及时或领用手续不全、使用不当、维护不力;资产出租出借管理资产管理流程是否科学规范,是否存在出租出借不规范和处置程序不合规等,可能导致资产价值贬损、使用效能低下、资产遗失、出现安全隐患或者资源浪费。
四是重点审查对外投资是否存在论证不足,投资科学性、合理性受限,可能导致投资权属存在隐患,投资无效益或负效益的问题。

(六)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审计#

通过对学校科研项目管理内部控制进行审计,重点揭示学校是否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科研项目申报立项论证不充分,项目重复申报立项,可能造成项目无法完成,形成资金浪费;科研项目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条款存在缺陷,产生经济损失和法律纠纷;未按批复的项目预算,或未按合同约定的使用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审核不严,项目无法通过验收,可能造成科研经费被收回或减少后续拨款,导致学校信誉受损;以及对技术成果及档案保护措施不力,学校合法权益被侵害等风险。
一是重点关注学校是否全面梳理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执行、验收、结题结账、成果保护等关键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建立架构清晰、职责分明的科研项目管理的内部控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
二是重点关注学校是否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管理体制,明确学校、院(系)、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各自的职责和权限;是否建立健全科研项目归口管理制度;合理设置科研项目管理岗位,项目申请、论证、立项审批、合同管理、经费管理等不相容岗位是否相互分离。
三是抽样审查科研项目,对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科研项目任务书和科研合同是否由科研管理部门归口审核与签订,重大科研项目合同或条款是否组织财务、资产、法律等部门进行会审进行审查;对科研项目检查和验收制度、资料档案管理、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科研绩效评价制度等制度执行进行评价。
四是抽样审查科研项目,对科研项目资金收入管理,预算编制、执行与调整的管理,预算评审,科研项目资金支出管理、资金外拨业务管理、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监督检查机制等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七)合作办学内部控制审计#

通过审计,对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办学所涉及的党委会决策情况、管理机制情况、合作单位情况、合作专业及课程设置情况、合作协议签订情况、合作协议履行情况、招生情况、培养质量及绩效评价情况、合作办学经费管理情况等进行审计评价。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一是合同签订。重点关注合作办学项目是否经过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等学校论证程序;合作专业是否符合相关政策;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学生就业;合同条款是否真实、完整、合法。
二是合作单位。重点审计学校是否对合作方进行实地 考察并形成考察报告;合作方是否具备学校所设定的合作办学基本条件。
三是合同执行。重点审计履行合同规定义务情况,包括参与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和学生日常管理情况,完成学生实习实训和推荐就业情况。
四是收费管理。重点审计收费标准执行、与合作方分配、有无乱收费等情况。
五是项目绩效。重点审计是否达到预期绩效目标,如师生满意度和项目执行对推动学校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影响。

(八)建设项目内部控制审计#

通过审计揭示学校是否存在未按照概算投资;未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未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未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等风险。
一是重点审查学校是否存在未获批建设工程,建设工程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流于形式,工程项目仓促上马,存在工程项目更改、失败或未实现预期目标和效益。
二是重点审查学校是否存在工程项目设计方案不合理,技术方案未能有效落实,施工图不够准确、完整,概预算脱离实际的问题。
三是重点审查学校是否存在项目招标存在串通、暗箱操作或商业贿赂等,导致中标人实质上难以承担工程项目、中标价格失实。
四是重点审查学校是否存在资金不落实,资金使用混乱,结算管理不严格,可能导致工程进度延迟或中断、资金损失。
五是重点审查学校是否存在项目施工管理、工程监理不到位,工程变更频繁,工程质量低劣、预算超支、投资失控、工期延误。
六是重点审查学校是否存在项目竣工验收不规范,把关不严;项目未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竣工决算内容不准确,竣工项目未及时办理产权登记,资产未及时结转入账;竣工项目建设档案不及时整理和移交等问题。

(九)重大风险管理审计#

一是重点审查学校是否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组织与职责分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等。
二是重点审查学校开展实施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等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三是重点审查学校内部控制的建立对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是否给予足够关注,并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是否重点关注了学校的各关键部门和岗位、重大政策落实、重点专项执行和高风险领域。
四是重点审查学校财务风险、业务运营风险、行政与条件保障风险、法律风险等各类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等管理是否到位。其中:
1、财务风险:主要包括预算管理风险、收支管理风险、货币资金管理风险、债务筹资风险、对外投资风险、税务风险和政策落实管理风险等。
2、业务运营风险:主要包括教学管理风险、科研管理风险、对外合作风险等。
3、行政与条件保障风险: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采购业务管理风险、资产管理风险、建设项目管理风险、对附属单位管理风险等。
4、法律风险:主要包括合同风险等。

(十)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审计#

通过前述收支、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科研管理、合作办法、建设项目等不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对各类业务合同签订与履行内部控制管理进行审计,重点关注是否存在合同归口管理部门职责履行不到位,未经授权或未按规定的程序签订合同,合同印章管理不规范;合同内容和条款不合法、不合规,合同执行严重滞后;合同生效后,合同执行主体未严格恰当地履行合同中约定的义务,或未能及时发现合同对方当事人未严格恰当履行约定业务并采取措施;合同保管不当等风险。

审计程序与方法#

(一)审计程序#

本次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拟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三个阶段。分阶段主要工作如下:

  1. 审计准备阶段 审计准备阶段主要环节包括:组成审计组,开展审前调查,编制审计方案,制发审计通知书。在此阶段将考虑以下事项对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
    1. 年度工作目标及年度工作重点;
    2. 影响学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3. 高校行业的风险事件及其反映出的主要风险;
    4. 学校年度业务活动的复杂性及近期的变化;
    5. 以往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
    6. 关键岗位人员及其岗位的变动情况;
    7. 内外部审计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情况。
  2. 审计实施阶段 审计实施阶段主要环节包括:通过收集调阅相关数据资料、开展内部控制评审、访谈相关人员、执行穿行测试等发现审计线索,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初步审计结论,定期汇报审计工作,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就审计发现的问题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听取其意见。在此阶段将按照以下流程开展评价工作。
    1. 学校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测试与评价,
      • 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了解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主要要素的制度设计与实施情况;
      • 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为标准,对单位层面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性进行评价;
      • 检查单位层面内部控制有无按照设计的要求来执行,评价其执行的有效性;
      • 识别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缺陷,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评价结论,进一步分析和记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缺陷对相关业务控制的风险和业务控制的审计测试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2.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测试与评价
      • 获取或形成相关业务流程的控制矩阵。
      • 基于相关流程的控制矩阵,测试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
      • 识别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作为拟进行运行测试的控制。
      • 考虑风险评估结果所显示的相关控制风险的程度,合理确定控制运行测试的方法、抽样规模和涵盖期间。
      • 识别和分析控制运行测试中所发现的控制偏差,以此为基础进行控制有效性评价。
    3. 审计抽样
      • 根据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方向及重点,审计人员应采用判断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审计方法予以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检查。
      • 确定样本量。一般按照业务发生的频率并参照国际通行 的抽样矩阵确定抽样数量,即对业务每年发生一次的,抽 1 笔;每年一次以上至每月一次的,至少抽 2 笔;每月一次以上至每周一次的,至少抽5笔;每周一次以上至每天一次的,至少抽 15 笔;每天多次的,至少抽 25 笔。
      • 抽取样本。确定样本数量后,审计人员应根据所检查业 务流程的经济业务特性和样本分布情况,按审计抽样的相关规定选择合适的样本。
      • 在实施审计抽样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1)应侧重抽取发生业务的重要单位和异常业务发生单位的样本。(2)应侧重抽取主要的供应商等重要业务发生对象和异常业务发生对象的样本。(3)应侧重抽取年初、年末或半年末、季度末的样本。 (4)应侧重抽取金额较大和金额异常的样本。 (5)应侧重抽取某些特定或非正常事项的样本,如涉及争议合同、风险项目、红字冲销账务、预算外支出等事项。
    4.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和评价
      • 内部控制缺陷按照其成因可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按其严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其中: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导致学校严重偏离控制目标或不能有效防范高校的重大风险。重要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其严重程度和经济后果低于重大缺陷,但仍有可能导致高校偏离控制目标或不能有效防范高校的重要风险。一般缺陷,是指除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之外的其他缺陷。
      • 内部控制测试完成后,审计人员应将测试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汇总,形成内部控制缺陷汇总表,进行统一分析和评价。
  3. 审计报告阶段 审计报告阶段主要环节包括:在对审计证据进行汇总和分析的基础上,草拟审计报告初稿;就审计报告按照规定程序复核后,以审计处名义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对相关部门提出的书面意见和补充资料进行研究、核实,撰写意见采纳情况书面说明,视情况对审计报告做出必要的修改;审计报告经审计处复核、审定后,出具审计报告。

(二)审计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将对校内被审计部门进行现场调查,综合运用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充分收集被审计部门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按照审计的具体内容,如实填写审计工作底稿,研究分析内部控制风险。

  1. 个别访谈法。为掌握审计对象的控制环境、预决算管理等方面的状况可以对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询问了解。审计人员以访谈的形式到现场向被审计单位了解内部控制建立、执行和监督等实际情况。现场访谈是收集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应当在条件许可并以适合于被访谈人的方式进行。
  2. 调查问卷法。针对重要风险或控制问题设计问卷调查表,分别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相关项目做出审计。
  3. 专题讨论法。通过召集与业务流程相关的管理人员就业务流程的特定项目或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及评估的一种方法。
  4. 穿行测试法。即审计人员在每一类交易循环中选择一笔或若干笔业务,从头到尾检查其实际处理过程,以验证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5. 实地查验。通过对财产进行盘点、清查,以及对存货出、入库等控制环节进行现场查验。
  6. 抽样测试。针对具体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按照业务发生频率及固有风险的高低,从确定的抽样总体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业务样本,对业务样本的符合性进行判断,进而对业务流程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做出审计。
  7. 比较分析法。通过分析、比较数据间的关系、趋势或比率来取得审计证据的方法。
  8. 书面文档检查。即审计人员查阅被审计单位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如行为守则、业务政策、业务程序、财务会计制度、组织结构图等,审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生成的文件,如账本、报表、凭证、记录、合同、报告、会议纪要等,检查其是否存在控制轨迹,以判断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审计组成员的组成及分工#

本项目由高等院校审计处负责组织实施,审计组长由学校审计处处长吴俊法担任,外聘中介机构具体开展现场审计工作。中介机构项目总负责人武战伟,现场负责人武锦荣,同时配备2人开展具体审计工作。其中:
(一)中介机构负责人:武战伟,主要负责人员协调调配,编制审计方案,控制审计进度,复核审计成果文件,参与重大事项讨论、沟通交换意见、向委托方报告审计工作等。
(二)现场负责人:武锦荣,主要负责本项目与其他同步实施项目审计组间的协调沟通,负责组织、实施与控制本项目,审核分组审计工作计划并督促按预计时间完成审计工作;编制取证单、审计工作底稿等并对组内成员工作进行复核;组织编制审计报告,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交流确认审计事项;向委托方报告审计工作;全过程跟踪指导、监督、管理审计质量等。
(三)审计成员:栾欣、马玉,主要负责所负责单位具体审计内容的审计分析与评价,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参与撰写审计周报、审计报告,完成现场负责人分派的其他工作等。
在项目实施过程,全体审计人员应对审计底稿和审计证据等资料进行整理,检查审计方案所列全部审计事项是否按要求已全部实施,对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对审计事项进行初步评价,并与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就具体事项交换意见,在综合分析基础上,编制完成审计报告。

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

(一)重要性#

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审计要围绕目标要求,测试与评价工作应当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涵盖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和事项;应当在全面测试与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高风险领域、重要业务单位和重大业务事项,并且在测试时合理确定关键控制点并予以重点测试;获取充分、适当、可靠的审计证据,在控制风险越高的领域,需要设定更大的抽样规模以取得更充分的审计证据。

(二)审计风险#

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对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未能全面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作出了错误的评估和判断,从而导致对学校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引起不良后果。

(三)防范措施#

  1. 职业道德原则,恪守独立、客观、公正原则。
  2. 专业胜任能力,具备同业审计工作经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
  3. 工作委派,工作分派给具有相应专业能力的人员。
  4. 督导,建立执行分级督导制度,并要求督导人员对各层次审计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监督。
  5. 咨询,建立咨询专家库,应变各种审计情况。
  6. 监控,全面全过程监控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执行情况、完善质量控制方针,减低审计风险水平。

审计起止日期与工作进度安排#

本项目总体控制于202X年XX月XX日之前出具报告。其中:
202X年XX月XX日前,完成审计组组建,审计方案编制,审计通知书制发等工作。
202X年XX月XX日前,完成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审计现场审计工作,编制完成审计工作底稿,草拟审计报告初稿。
202X年XX月XX日前,完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审计报告复核、审定,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工作要求#

(一)认真做好疫情防控与业务实施两不误。自觉做好日常疫情防控,认真做好资料收集工作,深入开展审前调查,结合关键业务、关键环节和关键风险点,使用全量数据充分开展数据挖掘,从海量数据中发现异常现象,快速获取线索、定位风险环节、锁定审计疑点,进而结合现场审计情况确认主要问题。同时适时整合审计资源,合理调配时间,改进审计模式,分项目穿插进行,将疫情耽搁的时间“挤”出来,努力提高审计效率。
(二)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分工主动与被审计单位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将所关注内容形成底稿,主动采集能够支撑底稿内容的基础资料和相关数据,所有获取的纸质资料应由被审计单位的相关部门加盖部门印章,审计取证单应由被审计调查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三)审计人员要增强职业敏感性,深入审计基础资料,要透过事项的表象揭示本质,从管理体制、机制与内控风险角度来审视发现问题,审计成果须对审计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须明确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注明相关政策依据,提出明确的、可行的审计意见或建议。
(四)遵守国家有关的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守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规定,执行审计工作纪律;对所分配具体工作及其结果负责;遵守保密制度,保守商业秘密;不得将审计工作的相关结果用于与审计事项无关的任何目的。

附:

  1. 审计所需资料清单
  2. 审计报告模板